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 > 资料库

来源:中安在线 时间:2023-09-06 作者:贺良

  腹膜后肿瘤主要包括原发于腹膜后潜在腔隙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以及由其他部位转移来的继发性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但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临床上常说的腹膜后肿瘤通常情况下仅指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其多数属于软组织肿瘤,占后者的15%。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占恶性肿瘤1%不到。腹膜后肿瘤中恶性肿瘤占80%,最常见为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占42%。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SEER数据库的统计资料计算,我国每年腹膜后肉瘤新发病例应在10000人左右。

  腹膜后肿瘤由于位置深,通常情况下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体征。而当患者感觉腹部胀满或者摸到腹部包块时,肿物往往已经巨大。由于腹膜后肿瘤本身也缺少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很少能够早期发现。其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现时常已体积较大或累及腹膜后、腹腔器官或组织。

  腹膜后肿瘤一般须采用以普外科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模式进行综合治疗,无论初发还是复发大部分以手术完整切除为目前首选方法。由于腹膜后肿瘤复杂的解剖关系及肿瘤的易复发性,手术切除仍有较大的难度。因此,术前对腹膜后肿瘤解剖关系的精确评估在诊治过程中显得尤为关键。

  对于腹膜后肿瘤传统的术前评估主要依靠二维的CT、MRI、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但都属于二维图像,不能立体显示肿瘤、血管、腹腔器官及其相互关系,需要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才能形成“立体”印象指导临床,不能配合术前规划进行模拟手术。近年来,随着数字医学技术及三维可视化精准诊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主要有三维可视化模型重建、3D打印等技术。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比CT、MRI 等二维图像具有更加直观、精确的优势。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以全维度旋转、任意缩放、任意组合显示,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及形态、血管的走行及形态,以及肿瘤与器官及血管的解剖关系、侵犯情况,从而减少阅读原始CT 图像评估肿瘤大小、侵犯程度的主观失误,使术前评估更加真实、可靠。

  近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就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引导下完成多例复杂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31岁的童先生在家中洗澡时无意间发现腹部包块两月余,入院后查腹部CT平扫+增强提示:右侧腹腔巨大囊实性占位,较大截面范围约215.4mm*137.3mm,边界清晰,伴周围结构受压移位,考虑恶性病变可能,从CT上可以看出童先生体内的肿瘤巨大,几乎长满了腹腔,将下腔静脉、腹主动脉都压瘪了,此外还压迫了右肾、胰腺及部分肠管,手术难度极大。这个时候,该院组织了普外科、放射科、泌尿外科、骨科、麻醉科等医生来进行病例讨论,借助三维可视化软件对童先生进行了肿瘤及腹腔内各脏器,血管的三维重建,立体观察了肿瘤在腹腔内的立体空间关系。经过精心的准备后,该院给童先生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手术历时6个小时。手术后的病理结果提示:黏液性脂肪肉瘤。

  61岁的张女士近两年来反复右侧下肢麻木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以为是劳累的,一直未予以重视,7天前外院体检发现腹膜后肿块影,遂到该院来就诊,该院增强CT提示:肿瘤位于腹腔最深处,与脊柱骨关系密切,大小约94mm*68mm*83mm,形态不规则,压迫右侧髂血管及右侧输尿管。从二维CT图片上看,肿瘤与周围器官及血管的具体关系难以立体呈现,给手术规划带来较大难度。在三维可视化的帮助下,可以清晰地发现张女士体内的肿瘤的周围毗邻关系。经过术前精心准备,术前放置输尿管支架,成功地将肿瘤完整切除,犹如复杂电线网中“拆除炸弹”。术后病理提示:梭形细胞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提示神经鞘瘤伴广泛变性,最后张女士的右下肢麻木疼痛原因终于找到了。

  总之,由于腹膜后肿瘤大多位置较深,与周围重要脏器、血管、神经等关系密切,手术难度极大,而三维可视化技术给手术者提供了“金牌”辅助,使藏在身体最深处的肿瘤无处遁形,对外科医生来说犹如“近在眼前”。目前,在腹膜后肿瘤诊治中,三维可视化技术优势和意义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在逐步普及开展,有条件的单位还可进行3D打印评估,以使该项技术为术前精确诊断、术中精准手术乃至病人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发挥强有力的支持作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 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