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 > 医院新闻
舞动指尖闯禁区 另辟蹊径觅生机

来源:中安健康网 时间:2019-12-25 作者:

  王大巍,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从事神经外科十余年,擅长帕金森病DBS手术治疗,颅脑外伤,出血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积水治疗,颅内肿瘤诊治。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脑认知与神经调控学组委员,SCI杂志的审稿人。近五年主持省市级课题四项,发表论文11篇,其中发表SCI文章5篇,国家发明专利1项。

  谨守初心志未改,砥砺前行技渐精

  他在“人体司令部”艰难探寻,携手患者在生死线上奋力向前。一次次在密集排列着神经的核团、脑干间灵巧的舞动指尖,一次次冒着极大风险,向着被视为“禁区”的颅脑中枢发起挑战。正是他和团队勇于突破,才让“不治”变成“可治”,让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再度生机盎然。

  10月中旬的一天,记者走进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办公室。“王博士快下手术了,您稍等!”在值班医生热情的招呼着,而此时时间已是下午2点50分。

  3点10分,王大魏走进办公室,打开桌上一份早已凉透的快餐边吃边和我聊了起来。得知是采访,他爽快地答应了,但却只给了我40分钟的时间——还有一台手术需要他上台。

  说起从医的经历王大魏说,在高一时,为一部日本的电视剧《回首又见他》中医生精湛的医术折服,他觉得医生和上帝扮演的是同样的角色,于是萌生了以后做一名出色医生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身边许多至亲好友深受疾病折磨而自己无能为力,王大巍当初心底那颗朴素的种子再次萌发,也激励着他以坚强的毅力勤奋苦读,不断向着第一个人生理想迈进。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临床医学专业,5年的医学生生涯磨练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懂得了救死扶伤仅仅用激情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凭借着坚毅的意志,一路从研究生到获得博士学位,如愿以偿跨进了高难度、高风险,极具挑战性的神经外科。而从那时起,他就把全部身心交给了病房,每周都有手术和专家门诊,用他的话说如果一个礼拜不开刀手上功夫会生疏。

  作为外科医生,夜晚从睡梦中爬起、吃饭时放下碗筷,已经是家常便饭,对王大巍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病人需要就是命令已是挂在嘴边的话。2017年9月15日,神经外科例行的晨会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市急救中心送入一个高空坠物至颅脑严重外伤患者,需要立即抢救。“快,应急组立即准备手术!”话音未落,王大巍已经率领团队向手术室冲去。尽管一路上王大巍预想过多种预判,可无影灯下,伤者的情况远远超过他他的预想。这个40多岁的汉子颅顶骨完全碎裂,脑组织外露,大量挫伤的脑组织外流,上矢状窦破裂,加之大量失血,气若游丝般的患者生命已是岌岌可危。手术台上,柳叶刀在王大巍的手中起舞,4个小时后,游走在“鬼门关”的伤者被顺利推出手术间。如今这个曾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汉子逢人便说:“是王博士给了我又一次生命,他是我们一家不会忘记的恩人!”多年来,王大巍就是凭借着这股勇于担当,不轻言弃的精神,坚守着自己热爱的岗位,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用日渐精准的技术沉淀书写着一段段神奇佳话。

  激情点燃进取志,医路奋发肯攀登

  颅脑解剖复杂、手术风险大、死亡率高,脑部肿瘤手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不仅令病人胆战心惊,也让许多医生望而却步。为了让自己闯入人脑的最神秘的底部,王大巍除了看门诊、做手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查资料和拜名师,不断求索最新最高难的脑外科手术技术上。2018年,他和团队密切协作,率先在皖北地区把神经内镜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脑出血这种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得到了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2019年,王大巍再次借助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等先进诊疗设备开展了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DBS治疗,正是有了他执着的探索拼搏,才使得无数生命免于消遁。

  今年68岁的张老伯介绍,五年来一直饱受手抖的折磨,近段时间连喝水、搬拿物品都受到影响,发病频率也是越来越高,被诊断为“特发性震颤”。期间,他四处求医问诊,服用多种抗震颤药物,但停药后震颤的幅度、频率更加严重,原本生性乐观、热情开朗的老人也变得沉默寡言。

  2019年8月,王大巍博士接诊后,针对张老伯的病症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诊断评估,提出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的理论依据。随后,王大巍率团队根据CT和MR影像资料,反复计算确认手术计划靶点,在实时电生理监测下将刺激电极精准植入患者大脑深部,术中实施临床刺激测试,张老伯不停颤抖5年的手即刻停止,并平稳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大巍表示,特发性震颤发病机理仍是世界性难题,一旦发病即贯穿于整个生命。为彻底解决患者的痛苦,他奔赴上海进修专攻具有低创伤性、可逆性、可调控性等特点的脑深部电刺激手术。由于大脑是人体生命中枢,负责呼吸、心跳、血压、醒觉等重要功能,因此,这样的手术无异于刀尖上跳舞,而其术前精准的评估,术中准确的定位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致力于微创治疗,努力为生命续航

  在神经外科,高血压性脑干出血约占10%左右。王大巍博士介绍,2019年9月,家住凤阳60多岁的钱女士突发头痛头晕伴呕吐,慢慢感觉抬不起腿,无法行走。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脑干出血并破入脑室,急诊转来蚌医二附院神经外科。

  闻讯赶到病房的王大巍借助头颅CTA检查,排查了血管畸形、肿瘤性病变等,结合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果断诊断钱女士为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脑干出血,考虑患者脑干血肿量达10余毫升,脑干组织受压明显,神经外科专家组经讨论决定立即实施手术清除血肿,否则神经元损伤将转变为不可逆状态,偏瘫等将无法挽救恢复,甚至出血水肿压迫脑干,随时出现生命危险!在取得家属知情和同意后,王大巍率团队与麻醉科密切协作,采用先进的神经内镜技术顺利清除血肿,不久患者康复出院。

  《礼记》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在王大巍看来,神经外科乃至所有医学科目,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知止”,其核心的原则就是“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王大巍在接受采访时说,病人找到自己是缘分,但手术究竟该不该做需要“因病而异”,要切实从患者角度出发,方能做到“手中无刀,心中有刀”。比如良性肿瘤,做手术弊大于利时,如果不顾患者的个体情况而盲目开刀实为大忌,更有悖行医救人的原则。作为一名青年医生,更须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余鑫通讯员陈杨 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