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健康网 >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行医五十载 丹心献乡村

来源:省卫健委 时间:2021-02-05 09:31:53 作者:

  春节将至,宿松县五里乡黎冲村村医石水生格外忙碌。随着在外务工的村民逐渐返乡归来,除日常看诊治病人数有所增加外,防疫这根“弦”也越绷越紧。

  “村里每天都将更新统计的返乡人员名单送到卫生室。有外地返乡人员过来就诊要格外注意,有可疑情况要第一时间上报。”1月26日上午,接诊间隙,石水生告诉记者,最近村卫生室还要为返乡人员采集核酸,并将核酸样本送往乡卫生院做检测。

  该村卫生室仅有2名村医,每天接诊患者少说也有六七十。问诊、开药、换药、吊水、扎针……两位村医每天忙得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把根深深扎进乡土里

  今年66岁的石水生个子高大,是土生土长的黎冲村人,16岁就开始“半工半农”当起了“赤脚医生”。说起选择这一行当的缘由,他回忆,那时村里没有一个医生,“看病难”让不少乡亲小病拖成了大病。石水生那时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1970年,恰逢县里举办了一期“乡村医生”的培训班,他就这样进了“医门”。

  早年间,为了提高医术,更好地服务乡亲,只要听说县城书店来了医学书籍,石水生都会买回家钻研,光笔记就记了二三十本。遇到难题,他就去请教乡里的医生。

  尽管当时条件很差,村里还是匀出了一间土坯房给石水生当作卫生室。石水生万分感激,坚定了从事这个职业的决心。“乡里乡亲期盼很高,不能让他们失望。”石水生说。但那时村民们饭都吃不饱,更没钱看病。为了减轻大家的负担,石水生不仅学习针灸,免费给村民们治疗,还自己上山采中药,免费提供给患者。

  黎冲村村民项正英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得了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痛得下不了床。石水生每天上门给他吊针。吊了一两个月,项正英的病好了,却没钱付医药费。实在不好意思的项正英只好拿出了全家最值钱的2斤猪肉塞给石水生。石水生婉言谢绝了。“石医生见不得我们受病痛折磨。他早知道我没钱付,却从来没催要过。”项正英动情地回忆道。

  “她家那么困难,还送肉给我,怎么能收呢!”乡亲们的淳朴深深打动了石水生。治病救人带来的欣慰更让他坚定了把根深深扎在故土的决心。这一扎根,就是50年。50年间,他诊疗患者超80万人次;50年间,他背着医药箱走村入户,光是自行车、摩托车就骑坏了20多辆。

  患者的需求永远在第一位

  “他看病技术好,收费也低。”1月26日上午,记者在黎冲村卫生室遇到了来自隔壁乡镇的患者陶菊英。周边乡镇、村庄不少群众慕名前来找石水生看病。为了不让看病的群众多等,每天早上6点多,石水生就在卫生室忙活,常常到晚上9点多钟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

  “家里跟卫生室就一路之隔。老石回家每次吃饭就跟打仗一样,对付两口就匆匆赶回去,深怕患者等急了。”石水生的妻子刘等英告诉记者,经常在吃饭时,患者找到家里。石水生便立即放下碗,给人看病。

  去年春节前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石水生每天2次上门为武汉返乡人员等“三类人员”测量体温。此外,60多岁的他还主动申请去村里的卡口值守。那时,村里的卫生室停诊了,石水生坚持义务为有需要的村民送药。

  “连续10多年,石医生都高票当选村里的监委会主任,负责监督村干部履职、村里的财务等。村民对他的品德和能力极为信任。”黎冲村党总支书记黎校平说。

  从来不午休,全年不放假。50年来,石水生仅仅是在几年前小儿子结婚时请了3天假,赴江苏参加婚宴。2012年老伴刘等英因患乳腺癌在外做手术。石水生纠结再三还是决定让儿子将老伴接去做手术,自己仍然每天在村卫生室接诊看病。“好在儿子也是医生,我也放心点。这么多年,对老伴还是有点愧疚,感谢她的理解。”石水生说。

  1999年,石水生因意外感染多形性红斑,赴合肥看病。医生建议留院观察治疗一至两个星期。担心村里大伙无法及时看病,石水生没有住院,拿了点药就赶回来看诊。村里的事情没耽误,石水生却因为耽误治疗,病拖了一年多才好。

  不把自己的事儿当回事,却把患者的事当成最要紧的事。多年来,石水生已经成了黎冲村村民的健康“活档案”。全村800余户村民,谁家有病人,得了什么病,石水生都记得一清二楚。

  如今,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小孩。老年人慢性病多,愿意去城里看病的也少。石水生就在家门口尽力做好他们的“健康守护人”。随叫随到,是他心里对村民们的承诺。在卫生室看病的夏大娘说:“石医生是不管三更半夜,还是逢年过节。你只要找到他,他再忙,都会抽时间过来。”

  2002年,村民石先和突发脑溢血,情况危急。石水生第一时间赶去对其进行了抢救。石先和命保住了,却瘫倒在床。经济困难的他,无力去医院进行后续治疗。了解情况后,石水生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每天来到他的家中,为他进行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石先和慢慢恢复了健康。“石医生为我们治病,收费都很低,治疗服务却无微不至。到现在他还经常来我家,给我量血压,问我的身体情况。我心里非常感谢他、敬重他。”石先和感激地说。

  多年来,面对朴实的父老乡亲,石水生从没有对大家的求医需求说过一个“不”字。不论有钱没钱,都是先看病再说。

  不计得失默默奉献

  早在2014年,石水生就到了退休年龄,本应回家颐养天年,但考虑到如果自己不干,村卫生室仅剩一名村医。在乡里和村里的挽留下,他留了下来。

  石水生告诉记者,这些年随着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村里医疗条件大大改善,健康一体机、心电图等设备都已配备。近年来,他所在的卫生院还和县中医院构建起医共体,乡亲们看病更方便了。近10多年来,他每年都去县里的医院参加业务培训。石水生感慨道,过去条件那么差都能给乡亲们治病。如今条件越来越好,只要自己干得动,没有理由不留下……

  过去的4年,石水生主动担负起为村里400多名贫困户每季度定期体检的任务。有的村民白天不在家,他就利用晚上时间进组串户,回到家经常是夜里10点以后。“通过体检,能及时监测他们身体上的异常指标,并进行控制和治疗,防病效果会更好。”石水生说。

  村医的工资每月仅有3000多元。为一些困难的乡亲看病,石水生从不催要费用,都是将治病放在第一位。多年来,他为村民们累计垫付了5万多元的医药费。

  黎冲村五保户石雅得老人,患慢阻肺病10多年,石水生一直免费为其治疗,直到老人两年前去世。

  作为一名老党员,石水生不仅用悬壶济世的情怀温暖病人,还带头参加公益性捐款。2017年,黎冲村竹岚组要修建1.1公里的通组道路,但仅靠政府资金仍有不足。石水生带头捐出省吃俭用积攒的1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很快就修通了这条路。多年来,石水生已累计为公益事业捐款达4万多元。

  如今,最令石水生欣慰的是,两个孩子都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成为了医生。大儿子如今是江苏镇江市一家医院的口腔科医生,小儿子和自己一样留在了乡村,是宿松县千岭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看到你们走得比我更好、更远,我打心眼里高兴。你们现在的学习条件、工作环境都好了,但治病救人的初心不能改。”石水生对儿子说。

  多年来,石水生相继获得“全省优秀乡村医生”“安庆好人”等称号,在省卫生健康委、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开展的2019年“最美村医”选树活动中,石水生被评为“最美村医”。

  ·记者手记·

  全年无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于已迈入花甲之年的石水生来说,非常不容易。采访中,他却语气轻松地说,自己身体很硬朗,还能接着干。50年,他默默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乡村医生制度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在广袤的乡土大地,和石水生一样的乡村医生还有很多。他们行走在田埂上,穿梭在山岭间,扎根在最基层,如同一盏盏明灯,为患者带去温暖和希望。(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