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健康网 > 新健康栏目 > 健康生活
医生教你 如何祛暑除燥解秋愁

来源:劳动午报 时间:2020-09-28 08:57:51 作者:

  秋分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也有“多事之秋”的说法。此时如果不注意保养,很多疾病就会“秋后算账”。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储蓄足够的能量,才能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秋季饮食需要做哪些调整?养生进补又该吃些什么?近日,记者采访到北京鼓楼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赵文麟,请赵大夫给大家讲解一下。

  防止干燥侵扰

  “秋分节气过后,也就说明季节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人们在生活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赵文麟总结道,“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赵文麟提示,秋季天气干燥,主要外邪为燥邪。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秋分之后,阵阵秋风袭来,使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会出现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此外,还有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结。有的人还会出现畏寒怕冷、咳嗽、舌苔白而干等症。”

  面对身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各种“干燥”,人们需要做哪些“功课”防止干燥的侵扰?赵文麟介绍,要防止凉燥,需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有句话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就是说,这个季节人们需要做到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

  赵文麟提示,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饮食避开温燥食物

  秋分节气过后,人们在饮食上需要有所调整。赵文麟提示:“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在饮食上,要尽量少食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温燥食物。可以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以滋阴润燥。”

  来到秋季,人们身体会出现各种干燥。这时,恰当的饮食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干燥的困扰。“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这时,人们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在饮食方面,可以多补充水分,多吃点苹果和蔬菜。”

  赵文麟一一列举,“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比较多,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萝卜、柑橘、大枣、山楂、红薯、南瓜、莲藕、苹果、葡萄、柿子、海带、紫菜等,都是这个季节调养佐餐的圣品,可以起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

  警惕秋季腹泻

  进入秋季后,不少人会出现肠胃不适症状,胃疼、拉肚子等开始干扰人们的生活。赵文麟介绍,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疾,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

  “这个季节,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危险。”赵文麟提示,秋季不要过早加衣服,每天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出汗后不要到风口处乘凉,更不要再使用电风扇或空调等方法降温,或者喝冷饮等,应多喝些温白开水,这样不但可预防感冒,更重要的是对胃肠道和肺部有益。”

  赵文麟介绍,人们在选择食物时要注意新鲜、清洁,进食有规律。“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不吃生冷,并戒烟酒。早睡早起,良好的作息规律才能使身体保持免疫力以对抗病毒。”还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防疲劳,夜间睡觉腹部应盖被子。

  此外,赵文麟提示,在医生指导下,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适量锻炼,避免大汗淋漓。积极防治感冒等疾病,以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夏季时大量吃瓜果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若是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会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其要注意。以平稳度过秋季。”

  培养乐观情绪

  除去在饮食上有所关注,秋季人们也要多留意精神方面的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赵文麟说,“老人可减少说话,多登高远眺。这么做可以让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消散。”

  赵文麟介绍,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这时人们的情绪未免有些悲凉的心理情绪,所以会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候,人们需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悲凉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建议在情绪上保持积极向上的感觉,还可以通过适度进行秋季锻炼,来让情绪高涨。比,登山、慢跑、散步、打球、游泳;或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练健身操等。”(记者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