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健康网 > 新健康栏目 > 地方动态
黄山市卫生健康委增强“四力”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速加油

来源:中安健康网 时间:2020-09-23 09:41:02 作者:

  一、抓住“常态化”关键点,增强公共卫生科学应变能力

  一是继续加强重点环节防控。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做到格不漏户、户不漏人。全市2074个网格、2018名网格员坚持常态化精准排查,严格做好入境人员管理,实行“日报告”制度,确保做到“预先知、登机知、落地知”和“隔离期满来黄知”。截至9月上旬,累计隔离观察期满后返黄入境人员357人。对进口海产品和冷链食品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开展采样和核酸检测。景区景点继续严格落实实名预约购票、严格准入管理、日最大承载量、科学限流及时疏导等“硬核”举措。各重点公共场所尤其是密闭场所继续严格落实“安康码”核验+体温检测+佩戴口罩+合理间距等防控举措。二是认真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全面提升核酸检测能力,目前全市12家医疗机构、4家疾控机构已完成核酸实验室建设,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其他4个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生物安全验收,9月底前将如期实现全市三级综合医院、各级疾控机构以及县域内一家县级医院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目标要求。按全市20个核酸检测实验室测算,单人单管日最大检测量为3114人份,此外,该市还有6家第三方检测机构可提供有偿服务,具备核酸全员覆盖能力。三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全市共9家医疗机构设置发热门诊。严格落实传染病首诊报告负责制,完善疫情直报机制,严格做到发现病例2小时内报告,核酸检测重点人群3-6个小时、常规检测人群12小时内报告结果。

  二、紧盯“预警线”落脚点,增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完善预案管理。及时修订完善《黄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黄山市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设置,充分发挥各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加强对相关疾病、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监测,及时上报相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市县两级均组建卫生应急队伍,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和相关演练。2020年,该市专门组建21支疫情防控卫生应急流调队,随时应对各类急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突发疫情的溯源和阻断做好充分准备。三继续有序抓好双线作战。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黄山市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应急预案》《黄山市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按照“四集中”救治原则,成立市、县(区)传染病监测、疫情研判和流调队伍。每个区县均预备至少一个集中隔离点,房间数量在100间以上,并明确专人负责管理。全市设置7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2家后备医院,设置1家定点集中救治医院和1家定点集中救治后备医院,集中救治医院床位数达到500张、重症床位50张;按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梳理汇总药品、设备、试剂、防护物资等需求清单,积极做好物资采购及储备。

  三、把好“强救治”着力点,增强公共卫生服务拓展能力

  一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配齐配强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市、县(区)疾控中心共有人员编制309个。全市所有综合性医院均开设防保科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基层医疗机构共有防保人员123人,形成市、县、乡三级疾控工作网络。二强化基础设置建设。加快推进黄山市传染病医院(黄山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分院)、黄山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分院(黄山市妇幼保健医院)、黄山市中国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黄山市中医医院迁建)三个重点项目落地,已基本完成项目立项、初设、环评、土地预审等批复工作,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并多途径积极争取补短板项目,2020年已初步获取各级各类资金支持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约18.29亿元,其中已正式批复专项债资金16.93亿元。通过一批建设项目的落地,逐步构建起我市强大有效的公共卫生体系。

  四、找准“促健康”切入点,增强公共卫生预防治理能力

  市卫生健康委紧抓秋冬季流感等传染病常规防控不放松。在加强秋冬季流感等传染病防控监测,强化对疫情数据的分析利用的同时,做好流感疫苗的采购计划与储备,满足群众需求。积极推进秋冬季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提升人居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效维护群众健康。以全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抓好市场、餐饮规范化管理,出台《关于有序规范活禽交易大力推进禽类产品冰鲜上市的实施意见》,第一时间全面停止活禽交易和野生动物交易,督促农贸市场落实卫生防疫要求;开展涉疫冻虾和冷冻冷藏肉品排查工作,已检查各类企业8802家次;对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标准,落实“三防”设施,抓好经营场所环境卫生。全面开展集中除“四害”暨病媒生物孳生地调查工作,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水平。扎实推进卫生系统厕所革命,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厕所达标率100%。,有效提升全市卫生健康水平。(安徽卫健委 张杭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