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肥晚报 时间:2019-12-24 08:10:16 作者:
合肥市卫健委守初心担使命坚决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健康是人民的基本需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健康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很重要,尤其是对贫困户而言,疾病直接影响着他们脱贫的步伐。
自健康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合肥市卫生健康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标准,强化思想认识,狠抓巡查整改,从“保、治、防、提”等方面精准施策,坚持问题导向,拉紧责任链条,抓好巡查整改,全力补齐短板,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7、2018连续2年健康脱贫工作在省卫健委综合考核中得分均获得第一。
健康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在奔小康的路上绝不让一户贫困群众因健康问题掉队。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补齐市属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短板
为保障全市人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权益,合肥市卫健委统筹谋划,积极补齐市属公立医院发展建设短板,为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市一院新建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总投资6.68亿元的门急诊住院综合楼,新增床位1200张;市二院新区建设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内科病房大楼,新增床位1235张,目前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市三院园区投资1.03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急诊医技综合楼;在上海路与龙川路交口,投资9.2亿元建设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的市三院新区,新增床位1000张。在上海路与龙川路交口,新建合肥市中医院,总投资6.63亿元,建筑面积8.2万平方米,床位600张;在市四院(精神病医院)投资2.8亿元,新建一幢4万平方米的住院楼,新增床位800张。
市属公立医院的全面发力建设,有效提升了市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解决了贫困人口看病难的问题。
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的本源
合肥市改革公立医院定额补助方式,建立以医疗服务量、次均费用、运营管理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指标的综合绩效补助制度。2018年财政补助资金1.92亿元,较2017年的8200万元,增加1.1亿元,增幅近1.4倍,2019年财政补助资金2.24亿元,较2017年增加1.42亿元,增幅近1.73倍,2020年财政预算补助资金2.38亿元,较2017年增加1.56亿元增幅超1.9倍。
合肥市不断完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出台《关于完善合肥市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的意见》,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重点保障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符合政策规定的离退休人员工资和政策性亏损等6个方面财政投入。“十三五”期间,全市在建和已立项的医疗卫生基本建设项目25个、投资总额达97亿元。
为有效减轻公立医院债务负担,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公立医院债务化解和管理暨考核奖补工作方案》,按照“一院一策”的要求,制定二、三类债务化解方案,报经政府审批,并要求市属各公立医院制定偿债计划清单,细化偿债项目、债务类别、本息额度、资金来源、责任人及时间表等内容。
经审计甄别,截至2016年底,全市公立医院存量债务12.63亿元(其中,县级公立医院3.98亿元、市级公立医院8.65亿元)。两年来,市级财政化解市属公立医院债务6.5亿元,到2018年底公立医院三类债务全部化解,将到期的二类债务纳入预算予以保障。
通过综合实措,切实减轻公立医院负担,助力医院轻装上阵,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
通过严格落实政策
让贫困人口摆脱因病致贫的枷锁
因病致贫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最主要因素,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因病致贫尤其是因患重大疾病和特慢性疾病产生的沉重经济负担,已成为制约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因素。
合肥市严格落实贫困人口“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积极推动“351”兜底保障政策和慢性病门诊“180”补充医疗保障政策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减轻贫困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巩固健康脱贫成果。截至目前,全市2.6万人次贫困人口住院患者享受综合医保报销政策;24.25万人次贫困人口慢性病患者享受“180”政策。
合肥市对有诊疗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个人签约服务费用由财政承担。截至目前,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17.24万人,签约率87.6%。
此外,我市还加大对贫困人口慢性病监测、干预类项目支持力度,强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群众健康意识。截至目前,全市贫困家庭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339人,贫困家庭妇女“两癌”免费筛查3127人,贫困家庭6-24个月婴幼儿营养包发放1270人,贫困人口高血压规范管理41615人,贫困人口糖尿病规范管理12089人,贫困人口结核病累计救治686人,通过一系列的干预和疾病防控举措,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和减少贫困人口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生。
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
全面提升健康脱贫工作质量
根据省卫健委统一安排,我市第一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与贫困县政府和县级医院签订一对一的对口帮扶责任书,明确对口帮扶总体目标、年度任务和量化考核指标,充分做好支援医院派驻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安全保障。
我市根据受援医院功能定位和建设发展实际,结合当地卫生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选派6人到六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驻点帮扶(其中,挂职副院长1人,医务人员5人),帮助受援医院开展日常诊疗服务,建立针对当地疾病谱的临床诊疗科目,提升受援医院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常见病、多发病、部分危急重症的诊疗能力。帮扶受援医院大力培养合格专业人才。
按照全省健康脱贫“百医驻村”工作方案要求,8月份,我市在自身健康脱贫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在三所市属三级综合性医院遴选7名,经验丰富、医术精湛的医生(选派数全省第一),深入到黄山市休宁县的偏远乡村开展驻村帮扶,全力支援兄弟市县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肥东县
创新服务理念,加强贫困人口健康管理
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两卡制”项目第一批试点县,肥东县开发人脸识别系统,群众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之前,必须通过人脸识别才能进入服务系统。
该县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均直接通过平板电脑操作,取消纸质档案,通过“智慧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确保每一个人、每一项服务均真实可靠,从而杜绝了虚假履约,真正做实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帮助贫困人口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群众“少生病”,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肥东县卫健委成立县、乡、村医务人员“1+1+1”签约服务团队,根据贫困人口的健康需求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服务能力,不断优化调整家庭医生签约有偿服务包,重点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开展规范管理与健康服务。
根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签尽签”的要求,对长期外出或者不能正常履约的不再签订家庭医生,2019年,全县贫困人口签订家庭医生19163人,签约率87.8%,长期外出或者不能正常履约未签约2140人、解约523人,总履约服务项目231575项,执行完成230709项,执行率99.63%。完成年度履约目标任务。
肥西县
打通健康脱贫“最后一公里”
自健康脱贫工作启动以来,肥西县卫生健康委开展送药上门、一站式结算服务、医联体、医共体同步建设,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打通了全县健康脱贫“最后一公里”。
肥西县各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所有贫困患者住院治疗时不用交住院押金,出院时“一站式”信息对接即时结算。目前,全县4家县级定点医疗机构、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一站式”结算服务,实行的“零押金”入院帮助贫困户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健康脱贫民生工程送健康。在农村,群众健康意识较为淡薄,健康脱贫通过政策宣传和义诊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健康意识。
肥西县全力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了由县级医院专家和卫生院医护人员、村医组成的“1+1+1”签约服务团队179支,共计537人。
基本医疗有保障。2019年,肥西县为建档立卡人口落实参保资金371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费和资助全覆盖,并为建档立卡患病人口按照相关政策标准做到了应报尽报,切实减轻了贫困群众就医负担。
长丰县
村卫生室“有医生看病”,助力脱贫攻坚
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放在了首位,明确提出“完善贫困人口健康脱贫‘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综合医疗保障政策,筑牢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长丰县围绕“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任务,聚焦“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两大目标,创新三项举措确保卫生室“有医生看病”,有效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
积极推进现有村医转变身份。一直以来,村医没有固定工资,没有养老保险,仅通过提供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相应补助,这严重影响了村医的工作积极性。长丰县推出“三步走”,通过考试、考核、体检、公示等程序,编外聘用在岗村医,分类提高在岗村医待遇,转变现有村医身份,让村医有安全感,稳定村医队伍。首先,该县严格考评村医素质。县卫健委成立三个考核组,围绕执业资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逐人逐项核实打分,对472名现有在岗村医进行了综合考评。其次,该县组织合格村医统一考试。考试合格后由乡镇卫生院聘用,享受编外聘用人员待遇,纳入县乡村一体化管理,购买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第三,该县卫健委、人社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方案,规定对已在村卫生室工作的其他医学类人员,组织综合考评,考评合格后报人社部门备案,由乡镇卫生院聘用到村(社区)卫生室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获得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补助,县财政购买社会保险。
“县聘乡用”“乡聘村用”招聘缺额村医。该县公开招聘182名有资质的医学类专业技术人员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由县级医院委托乡镇(区)卫生院负责其执业、培训、进修、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等日常管理,享受所在事业单位岗位待遇。目前招聘已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正在与人社局对接,准备挂网发布招聘公告。
镇域内派驻合格村医。本次村医摸底考评,发现该县有27个村无合格村医。为确保村卫生室有合格村医,在招聘人员没到位之前,各乡镇卫生院派驻合格医务人员驻村帮扶。目前共选派了27名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质的医务人员到卫生室驻点帮扶,实现小病不出村。
通过编外聘用、社会招聘、县内派驻等举措,有效填补了村医“空白”。现有在岗村医获得感、安全感大大增强,工作积极性大幅提高,也进一步筑牢了乡村卫生服务网底,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需求。下一步,长丰县将继续采取“乡聘村用”面向社会招聘医学类毕业生充实村医队伍,实现乡村医生队伍老、中、青有序衔接,切实做到“有医生看病”,完成“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任务。(记者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