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健康网 > 新健康栏目 > 名科名医
完善血糖监测,为糖尿病病友血糖达标保驾护航

来源:中安健康网 时间:2021-12-08 作者:胡国平

  很多糖尿病病友在确诊糖尿病后,一直在规律服药、生活干预,但短期内却出现脑、心、眼、肾、神经功能异常及肢体破溃坏疽等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调查发现,此类多数病友在整个糖尿病综合治疗过程中忽视了一重要环节——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综合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规范的血糖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友生活质量,最终可延长其寿命。对于何时、何种方式、怎样判读血糖监测结果等知识,许多糖尿病病友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就糖尿病病友平时血糖监测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旨在使糖尿病病友掌握科学规范的血糖监测,为病友血糖达标保驾护航,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1.血糖监测有哪些获益?

  答:糖尿病病友血糖监测可有以下获益:①血糖监测结果可以使糖尿病病友准确了解糖代谢紊乱程度,使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显著性降低;②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及时有效自我调整饮食的食量和食物类型;③血糖监测结果可以使糖尿病病友及时有效自我调整运动锻炼治疗的强度和方式;④血糖监测结果可以使糖尿病病友自我评价目前使用的药物治疗有效性;⑤血糖监测结果可以使病友在就诊时使医务人员在短时间内掌握其近期血糖控制情况,及时有效的指导治疗方案调整;⑥满意的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增强病友“战胜”糖尿病的信心。

  2.血糖监测包括哪些方面?

  答:糖尿病病友血糖监测应包括“点-线-面”方式,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点”血糖监测方面:即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在某一时间点病友的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在医院内的即时血糖监测(POCT),是目前糖尿病病友血糖监测的主要措施,反映某天某一时间点的血糖情况。②“线”血糖监测方面:(A)有某一天或几天连续的餐前、餐后和夜间凌晨血糖监测,由一天或几天中各个时间“点”的血糖监测结果组成,大致了解一天或几天的血糖波动趋势;(B)近年来还有一种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模式,即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设备连续监测病友皮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的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全面了解病友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它可以清楚观察SMBG及POCT监测模式以外的血糖变化值,能及时发现“隐性”低血糖(即出现低血糖而无低血糖症状),是一天多点血糖监测方式的有效补充。③“面”血糖监测方面:(A)糖化白蛋白(GA),GA的水平能反映糖尿病病友检测前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适用于评价糖尿病病友较短时期内的血糖控制指标,一般2~3周监测一次,是短期了解病友短期血糖控制的有效补充。(B)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水平可以反映糖尿病病友检测前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评价糖尿病病友血糖长期控制的“金标准”,一般2~3个月监测一次,为目前糖尿病病友调整降糖方案的主要依据。HbA1c水平高,提示病友近2~3个月血糖浓度高、持续时间长,它与病友的血糖浓度以及该浓度血糖维持的时间成正比。血糖控制的“面”,如GA、HbA1c的检测主要在医疗机构进行;而血糖监测的“点”,如SMBG为病友在院外血糖监测的主要方式。

  3.常见血糖监测方式有哪些优势及局限性?

  答:每种血糖监测方式都不是非常完美,均存在其优势亦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①自我血糖监测(SMBG),可以使病友方便、快捷、及时自我了解某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根据血糖及时自我调整用药及生活方式;但自我血糖监测亦存在由于个人血糖仪检测的准确程度和采血部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A)各种品牌、型号的血糖仪精准性不同,导致血糖监测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影响其血糖监测的准确性;(B)因脱水、水肿、休克、重度低血压等因素导致病友末梢循环障碍,此时使用血糖仪监测毛细血管血糖存在干扰,影响监测血糖结果的准确程度;(C)针刺采血部位引起的疼痛不适感,给病友带来困扰,减少监测次数及频率;(D)不规范操作可能使血糖监测结果存在偏移;(E)因血糖监测频率不足时,增加对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动评判的难度,评判结果时需谨慎;(F)而过度频繁监测血糖,给部分病友带来焦虑、丧失信心等不利情绪。②持续葡萄糖监测(CGM),使用该检测技术可让病友全面了解自己连续的、可靠的、全天候的血糖波动情况,可发现“隐匿性”的高血糖和低血糖,能及时了解饮食及运动等生活方式对血糖的影响;但该检测技术因设备和耗材价格昂贵,存在难以长期使用、全面推广等局限性。③糖化血红蛋白(HbA1c),因HbA1c的化学成分稳定性好,变异性小,能全面评价近2~3个月内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但同时存在有以下局限性:(A)如是否合并妊娠、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红蛋白病、贫血等均可影响其结果的准确性;(B)检测结果不能及时反映病友的低血糖风险和血糖波动情况,对治疗调整评估存在“延迟效应”现象。

  4.常见血糖监测方式的频率和时间点有哪些?

  答:各种方式监测血糖的频率亦不相同,病友应依据个人血糖情况及病情选择不同的血糖监测方式和频率。①SMBG血糖监测频率:(A)对于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或/和采用口服药物控制血糖的病友,可每周2~4次监测空腹或餐后2 h血糖。(B)对于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病友,若其血糖控制达标,可每周4~10次监测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以及夜间血糖(凌晨1~3点),若其血糖控制未达标及出现低血糖现象,还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监测不同时间段的血糖;(C)对于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友更应关注空腹血糖变化,调整空腹监测频率,而对于使用预混胰岛素的病友更应关注空腹和中晚餐前血糖变化,调整空腹及中晚餐前血糖次数;(D)可选包括三餐前和后2 h、睡前及凌晨不同时间点进行血糖监测,同时还应根据病情及治疗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E)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要及时检测血糖。②GA监测频率:血糖控制不佳病友,可2~3周检测一次GA。③HbA1c监测频率:(A)HbA1c未达标前,以1次/3月进行检测;(B)HbA1c达标后,以1次/6月进行检测。

  5.自我血糖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糖尿病病友绝大部分时间是非在院,故自我血糖监测(SMBG)尤为重要,病友在自我血糖监测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在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前,熟悉该品牌型号血糖仪操作流程,在血糖仪适宜温度范围内进行检测,严格依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操作,校对试纸型号与血糖仪型号是否匹配。②依据准备采血部位(指末端腹侧面)表皮厚度调整采血笔针头深浅,避免针头过浅采血不充分或针头过深增加疼痛不适感及感染机率。③采血部位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干净,晾干后用75%酒精进行消毒,该肢体自然下垂待干燥后(勿吹气干燥,避免消毒部位污染),使用采血针获取足量血标本,勿过度挤压采血部位,避免组织液混入检测血标本而影响血糖监测结果。④建议检测时一次性获取足量血标本。⑤在血糖仪测量过程中,避免移动测试试纸和血糖仪以及按压血糖仪等。⑥检测后应记录测试结果,如发现结果可疑,可复测一次;若对检测结果仍有疑问,可携带检测设备及结果咨询医务人员。

  6.自我血糖监测日志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部分糖尿病病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后,未记录血糖监测日志或日志记录不全面,给就医及血糖治疗方案调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一份合格有效的血糖监测日志应包括以下信息:①血糖检测的日期和时间点;②检测血糖前的饮食情况,如量和种类;③检测血糖前的运动情况,如强度和持续时间;④检测血糖前的睡眠情况和情绪变化;⑤检测血糖前的用药情况,如种类和剂量等。有条件病友可借助电脑和手机及互联网技术,下载血糖管理软件进行电子血糖日志数据管理,分析血糖变化趋势图及近期血糖波动图谱,全面评判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饮食、运动、药物,使控制血糖治疗方案精细优化。

  7.常见自我血糖监测的误区有哪些?

  答:病友在自我血糖监测时,易产生一些误区,如:①运动后立即检测血糖,因运动应激时可出现血糖短时间内出现波动,应运动后休息20~30分钟以后再进行血糖检测;②空腹血糖是指8小时内未进食任何含能量食物时的血糖,中餐和晚餐前血糖不在此范围;③餐后2小时血糖应从进食第一口食物开始计时,20分钟内结束就餐,2小时时进行的血糖检测;④血糖检测应包含各个时间点,防止仅反复检测空腹血糖;⑤血糖试纸应干燥避光保存,使用前注意试纸的有效期;⑥血糖仪不能和家用电器放在一起,还应避免强磁场的干扰;⑦血糖仪保存在干燥环境,避免潮湿对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损坏;⑧每年应使用与产品匹配的标准校正液对血糖仪进行校正。

  综上所述,规范的血糖监测可以有效指导糖尿病病友的饮食、运动、药物等相互及时调整,使得血糖快速达标,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友生活质量,最终延迟寿命。

  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胡国平副主任医师

  参考资料:

  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2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