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安健康网 > 新健康栏目 > 名科名医
四类人加大抑郁筛查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时间:2020-10-16 作者:

  受访专家: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科教授 李凌江

  编者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5亿抑郁症患者,是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杀手”。9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到“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权威专家呼吁,所有人都要重视抑郁症,尤其是四类特殊人群,加强预防和筛查刻不容缓。

  体检项目要加筛抑郁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近600万。据2019年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调结果显示,抑郁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达6.8%。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院精神科教授李凌江表示,目前,对于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率均不足10%。早期识别出这些患者,可以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困境,甚至挽救他们的生命。

  针对抑郁症发病的普遍性,《方案》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如加强防治知识宣教;开展筛查评估,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体检中心、高等院校等开展抑郁症筛查;加大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等重点人群干预力度;强化心理热线服务等。重视“筛查”,是此次《方案》的一大亮点,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相关心理量表,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形式,为公众提供线上线下抑郁症筛查和诊疗建议等。

  “精神疾病越早筛查出来,越有利于干预和治疗。”但李凌江强调,不能为了筛查而筛查,要想好筛出来后怎么去管理。如果学校只是把“问题学生”筛查出来搞“区别对待”,不给予帮助和治疗,那么还不如不筛。国家关键要加强精神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心理服务的可及性,只有专业的精神卫生人才多了起来,筛查出来的患者才能被更好地照顾,早日获得康复。

  李凌江还强调,在筛查抑郁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将抑郁症扩大化,心情不好不一定就是抑郁症,不要过早的给别人或自己贴上标签。判断是否为抑郁症有三点:1.除了心情不好,还会出现其他躯体不适如食欲改变、疼痛、失眠等;2.这种状态持续两周以上;3.这种状态损害了社会功能如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影响社会交往等。即便是有上述症状,也要到精神科确诊,不要妄下定论。

  大一大三学生高发

  大学生活本应是青春明媚、多姿多彩的,抑郁症却给大学生内心蒙上一层阴霾。大学生抑郁发病率逐年攀升,据调查,他们的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倍,尤其是大一和大三,更是抑郁高发的时间段。

  李凌江教授说,大学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还没走向社会,应对周遭变化和压力时心理状态容易不稳定。大一新生往往有适应性障碍,对新环境、新社交、新压力一时难以适应。尤其是农村出来到大城市求学的学子,可能会有自卑、孤独倾向。大三学生面临恋爱、就业、求学等多重压力,容易对未来迷茫,也会因为失恋、考试失败、就业受挫等陷入持续的情绪低落,自我怀疑,甚至放弃自我。

  为此,《方案》要求,各个高中、大学要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中学、大学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

  大学生也要学会自我调节,纾解不良情绪,比如,跟朋友倾诉、买个小礼物取悦自己、多到户外运动、按时吃饭、晒晒太阳等。如果出现躯体不适、疼痛、头晕、认知障碍,要及时就医。如果发现身边的同学或室友不爱跟别人交流,常默默流泪,情绪低落持续一个月以上,可以通知家长和老师,或带着他寻求专业帮助。

  孕产妇全程都有风险

  孕产妇的生理心理受激素水平剧烈变化影响,更容易出现抑郁。二胎放开后,产妇数量上升,围产期抑郁症也变多了。

  李凌江表示,孕产妇是高危人群,她们的抑郁患病率比普通人至少高一倍。人们经常提及“产后抑郁”,其实不全面,科学的说法是“围产期抑郁”。研究发现,围产期抑郁症患者50%发生在怀孕期,50%发生在分娩后一个月内。抑郁妈妈会对自己和孩子造成短期或长期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国女性习惯“坐月子”,围产期抑郁容易被忽视,等有症状来就诊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甚至出现“带孩子跳楼自杀”这种扩大性自杀后果。

  《方案》提到,科普宣教抑郁症防治知识,要从孕妇学校开始,提高孕产妇及家属防治意识。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检、产后访视流程,并在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开展联合门诊、远程门诊,为孕产期女性提供专业支持。

  孕产妇要主动学习怀孕、分娩、哺乳和育儿等方面的知识,减轻担心与焦虑,每天做些让自己感到放松的事,如散步、听音乐等。家人要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帮助分担家务和育儿任务。丈夫应重视妻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妻子越来越敏感、多疑、易怒,食欲不佳、睡眠质量差、莫名其妙哭泣,要意识到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尤须警惕

  由于年纪增长、社会资源减少,老年人开始看不清了、听不清了、腰也弯了,多病缠身,价值感、情感支持也少,成为“孤家寡人”。调查显示,我国约30%的老年人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而约15%会变成严重慢性抑郁。近年来,老年人已经成为我国自杀率最高的群体,尤其是农村空巢、留守老人,抑郁问题很严重。

  相比其他人群,老年人患抑郁症的影响因素特别多。除了家族遗传,还有疾病、药物、心理因素等。当今“421”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普遍,老年人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要注意的是,与年轻人抑郁相比,老年抑郁可能心情低落不明显,而更多表现为易怒、焦虑等。

  《方案》建议,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指导基层机构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每年为辖区老年人开展精神健康筛查,对于经心理测评有抑郁情绪的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和及时转诊。李凌江认为,防治老年抑郁症要“保基本”,也要“多满足”。子女和社会除了为其提供吃住医疗的最基本保障,还应多去满足老人的社交、情感、活动的需求,比如子女多陪伴,有空视频聊聊天、带着老人出去转转。老人自己也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要与外界隔绝。

  服务人员,

  竞争还需减压

  社会竞争激烈,职场人士因工作压力大,抑郁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李凌江介绍,抑郁症首次发病多集中在30岁左右人群,这个年龄段通常“上有老下有小”,处于工作5~8年后的转型期和瓶颈期,职场压力巨大,如不能很好处理,容易导致抑郁症甚至自杀。

  美国《健康》杂志曾调查列出最易导致抑郁的10大职业:餐馆服务员、护工、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艺术家和作家、教师、行政服务人员、维修工、理财顾问和会计师、销售人员。李凌江说,这些高危职业有的薪水低、工作累、职业尊严感低的工作,如服务员、修理工;有的工作时间长、常昼夜颠倒、脑力和情感投入多,如医护人员、教师;有的承担着极大的职场竞争和考核压力,如销售。

  此次《方案》提出,要将心理健康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聘用专职或兼职的精神心理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心理疏导与咨询、转诊转介等服务。李凌江建议,企业应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将心理检测纳入员工体检中,写字楼内最好能有个心理诊所,不需要太贵就能获得心理咨询服务。职场人要找好自我定位和努力方向,处理好职场人际关系,遇事往好处想,努力保证正常睡眠。学会自我减压,转移注意力等。若持续出现精神萎靡、沮丧或易怒,记忆力下降、暴食或厌食、睡眠障碍等,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记者 高 阳)